《雷马克经典作品合集》套装包括:《西线无战事》《里斯本之夜》《应许之地》《黑色方尖碑》《伙伴进行曲》《爱与死的年代》
雷马克——他是全世界拥有读者最多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影响着茨威格、君特·格拉斯、鲍勃·迪伦。
从德国小城到前线战场,从瑞士乡间到巴黎街头,从好莱坞到曼哈顿,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关注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困境。他不仅写下了战火中的青春,还有战场归来的迷失、乱世中的爱情、都市里的漂泊……《西线无战事》只是他故事的开始。
二十世纪顶尖小说大师雷马克经典作品全新出版
在数不清的战争小说中,他的小说征服了全世界
即使你不曾记得雷马克这个名字,你也一定知道他的代表作《西线无战事》。这部写于1929年的小说在90年后的今天已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像是一个符号,一种不会逝去的和平呼声。
雷马克的小说素材大多来自于他的亲身经历。1916年11月,18岁的雷马克自愿中断学业应征入伍,他和当时许多德国青年一样,满怀一腔爱国热血奔赴“一战”前线,而这场战争最终却变成一道阴影投射在他之后的人生和作品中。战后,雷马克做过老师、钢琴师、广告公司职员、汽车销售、记者、编辑等多种工作,期间他也不断写作,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和各类文章,却都无太大反响,直到1929年,他完成了起意于战时的《西线无战事》。这部弥漫着着硝烟、残肢和和鲜明反战气息的小说,成书出版后,第一年仅在德国国内就售出120万册。
《雷马克经典作品合集》
它甚至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也引起轰动,在原书出版九个月后,林疑今译本《西部前线平静无事》就由施蛰存、戴望舒等人创办的水沫书店出版,林语堂为之作序,一阵抢译、推介雷马克的热潮也随之而来。
1930年,由《西线无战事》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并获得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雷马克也因这部作品被提名193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彰显出文学的巨大力量。这部作品在为雷马克赢得巨大声名的同时也为他招来攻击和危险。纳粹党认为《西线》小说和电影是“对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人的背叛”。希特勒上台后,更是将他与托马斯·曼、布莱希特等人的作品一起公开焚毁。1939年,雷马克辗转流亡至美国,此后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好莱坞。1958年,他与美国电影明星波莱特·戈达德结婚,两人相伴直到雷马克逝世。
记者形容刚到美国的雷马克:“金发,高大,健壮,英俊,安静,柔声细语。”他常常出入纽约的高档餐厅,与形形色色的社会名流交往,尽管他在美国平安地度过了“二战”,但看似安逸舒适的生活却似乎从未平复他此前动荡漂泊。
雷马克自称是一个“不抱幻想的理想主义者”, 他借由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把内心无法安放的记忆一次又一次地写出来。这些作品不仅还原诸多只有亲历者才知道的历史细节,也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动荡又狂热的大时代里,当平凡的生活不复存在时每一个普通人的艰难处境。
最残酷也最浪漫的青春故事
鲍勃·迪伦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中曾重述三本对他影响至深的书,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就是其中之一,他说:“我把书放下,合上它。我再也不想看战争主题的小说了。”雷马克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的小说带着一种冷峻又不乏幽默与浪漫的叙事质感,没有复杂的写作技巧,也没有很高的阅读门槛,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
雷马克作品系列的第一辑包括他的经典代表作《西线无战事》、生前最后一部作品《里斯本之夜》,以及未完成的遗作《应许之地》。这三本创作于不同时期、题材各异的作品,分别代表了他冷峻、柔情、深沉的三个侧面。相较于第一辑,第二辑的三部作品主题更为集中,共同刻画了动乱年代里德国年轻人的悲喜命运。这三个浪漫与残酷交织的故事其实也正是那时一整代德国青年缩影。
一百年前的德国年轻人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们是否有着和我们相似的爱与痛、困顿与迷茫?1923年,战场归来的的博德默尔正在经历着德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面包的价格在这一年中涨到2000亿纸币马克。在《黑色方尖碑》中,雷马克借由主人公博德默尔的视角,描绘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小镇众生相。
《伙伴进行曲》将故事时间往后推了几年,三个“一战”时的战友在战后辗转重逢,他们追逐享乐又为人生意义而迷茫,渴望爱情又不断犹疑躲闪,而最终一切美好的情感在急转直下的时局中烟消云散。
《爱与死的年代》则仿佛是“二战”版的《西线无战事》。1944年无往不胜的德国军队在苏联战场上遭遇了寒冷与失败,幸运得到休假机会的格雷贝尔,本以为能暂时从战争中抽身,却不料后方也是同前线一样的轰炸和死亡。他意外邂逅一场爱情,但在一切日常生活和正常情感都被剥夺的年代里,这种幸运似乎也是一种不幸。
雷马克用虚构的小说写下了历史的真实,这或许也正是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它照见逝去的时代,也照见不会逝去的情感。
链接:https://pan.quark.cn/s/ff479b0e88af